作者:许晓龙 肖龙 核稿:常改香 崔林立
本网讯 5月17日,由延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的“陕西省社科界长安学术年会分会场活动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等50所院校的150余名学者与会。

我校党委副书记杨伟宏,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二级巡视员李燕军,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北京院区)执行院长宋学勤分别致辞,我校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常改香主持开幕式。
杨伟宏指出,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建校 88 年来,学校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老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延安十三年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样态、制度体系和实践形态;延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前身院校都是诞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习近平总书记对两所高校寄予厚望,研究延安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延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的政治责任、历史担当和学术使命;希望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支持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延安院区)建设,共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寻找“延安答案”。

李燕军强调,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示范区”和“试验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路径,研究延安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希望各位专家支持陕西社科研究,助力陕西社科强省建设。

宋学勤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政党发展、国家治理、理论创新、文化创造、道路开辟等层面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图谱;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为建立中国之制、拓展中国之理、形成中国之学、开创中国之路和实现中国之治积累了经验;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有助于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国际化的建设思路,聚焦延安十三年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持续深化一流学术平台和智库平台建设,努力将研究院打造为集资料中心、科研基地、智库平台、人才高地为一体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延安十三年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会议安排了主论坛与分论坛。主论坛阶段,复旦大学朱鸿召教授、北京大学黄道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宋少鹏教授、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南京大学岳谦厚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晓青教授、西北大学李有军教授、延安大学曾鹿平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洪玲教授、延安大学常改香教授分别围绕延安时期的中共与国家治理、日记中的延安日常生活、妇女解放的延安道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造性贡献、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整体目光、七大党章与制度建设、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艺术生产、延安时期中共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十三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与探索等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下午的会议由四个分论坛进行。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40余名在分论坛发言,校内外百余名硕士研究生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治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根据地社会建设和新时代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唐皇凤教授、储著武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陕西科技大学徐瑞仙教授、陕西延安干部学院王彩红老师、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高慧琳教授、延安大学王峰副教授分别汇报四个分论坛研讨情况;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延安院区)冯志宏教授作会议总结。
本次研讨会是延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以来的第三次学术年会,也是陕西省社科界2025年长安学术年会重要活动之一。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脉、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