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我校举办第十二届“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论坛

分享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谭亮亮      核稿:高布权      摄影:郑悦 常华荣 赵倩倩


本网讯 10月11日,由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延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延安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二届“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论坛在延安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00余所院校的150余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书记)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布权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教授致欢迎辞。他指出,“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二届,形成了系列品牌学术研讨会。“延安道路”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该主题搭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桥梁。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探“延安道路”的历史逻辑,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延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霍爱英在讲话中指出,延安社科界始终将“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研究作为核心任务,此次论坛的举办既是全国学术力量对延安红色资源的关注,也为延安本地社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期待本次研讨能进一步推动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以《“第二个结合”提出的历史必然和历史难度》为题,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系统剖析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西安交通大学陆卫明教授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为主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从“民为邦本”“天下大同”“知行合一”等思想精华中汲取养分。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理路:从“一个结合”到“三个深度结合”》,系统梳理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中国实践逐步深化融合的逻辑路径。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以《数字重构与理论新生—迈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新范式》为题,提出了数字技术正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与范式,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概念,建议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理论研究体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海亮教授以《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列主义学术体系的探索及成就》为题,梳理了延安时期思想文化论战及其中国化马列主义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下午进行分论坛。第一分论坛讨论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教授主持;第二分论坛讨论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建设研究”,由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文伟教授主持;第三分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由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卢艳香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代表向大会汇报了研讨成果,专家为征文获奖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高布权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认为论坛不仅深化了对“延安道路”历史价值的认识,更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现实议题形成了诸多共识。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与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合作。

上一条:奚家米校长带队开展校地融合发展专题调研 下一条:我校师生在第六届陕西省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中喜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