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文婷 核稿:陈国梁
2025年5月,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遭遇历史罕见旱情,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峰值,玉米播种受阻、苹果挂果锐减。为科学评估旱情影响、探索抗旱解决方案,依托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跨学科旱情调查队,于5月15日至18日深入延安市安塞区及周边乡镇,开展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地调研。调查队通过定位实验数据、走访镇政府、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农户家庭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旱情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具体影响。

调查队深入剖析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气象站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气候数据分析发现安塞区在4-5月期间,气温相较于多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13%,同时平均降雨量大幅减少69%。长期梯田农田定位实验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3日起,0-20cm 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且未获得有效降雨的补充。截至5月15日的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已低至6.9%,比正常年份2023年的同期表层土壤含水量下降约50%。此外,调查队还对周边农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壤含水量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甚至低于3%。
为了解旱情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以及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旱情的应对策略,延安大学、安塞站联合调研组选取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招安镇、河庄坪镇、沿河湾镇、高桥镇以及宝塔区柳林镇等多个典型乡镇展开实地考察、实地走访。通过走访基层政府机构、与农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系统收集了各镇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干旱灾害造成的具体损失、现有水利设施运行状况及应急抗旱措施实施效果等关键数据。
通过本次调研,各乡镇的农业种植结构存在明显地域性特征。其中,偏远乡镇以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导;城郊乡镇则倾向于发展设施农业,重点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如大棚蔬菜)。另有部分乡镇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带。由于作物需水特性、水资源禀赋、节水技术应用程度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干旱对各类型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户在灌溉模式选择和抗旱措施实施上的差异化表现。
此次调研是延安大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彰显了高校立足区域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生命科学学院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旱情发展,深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为黄土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未来,学校也将继续以科研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黄土高原书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