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小淼 左帅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在革命圣地延安,流淌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始终以传承延安精神为使命,在数字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推动红色基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贯通历史厚度与时代高度 育人新模式。学校立足“数字中国”战略,以数字化赋能红色教育创新,通过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活化历史文献资源、重构智慧校园生态,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响中,以“数字+红色”双轮驱动书写着新时代红色育人的崭新篇章。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新阵地:让红色教育触手可及
延安大学着力打造“虚实融通、全域覆盖”的红色育人矩阵,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一是云端课程集群拓展教育半径。依托“慕课西部行”计划,学校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陕甘宁边区新闻史——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等27门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延安精神线上教育课程群。这些课程不仅满足校内人才培养需求,更通过网络平台辐射全国,让延安精神的育人价值突破地域限制开放式传播。二是沉浸式场景打造立体课堂。学校思政教育综合实验室、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实时渲染引擎与传感器跟踪系统,构建VR虚拟仿真、情景模拟等教学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穿越”回延安时期的课堂,与历史场景“互动对话”,让抽象的精神教育转化为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三是移动端微课堂实现碎片化学习。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安精神”教育,自主开发建设了“小红专”指尖微课堂项目,以微课、MG动画、图文等为教育形式,聚焦小角度、大主题开发1200余节延安精神微课,学习人次达16万,学习总时长85万小时,形成了“线上+线下”“大屏+小屏”的传播生态,学生通过手机随时观看微课,配合全息投影实现跨时空对话,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触手可及。四是数字校史空间激活情感共鸣。通过720°全景技术复刻4000平方米的实体校史馆,线上虚拟展厅实现“漫步式”游览,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走近大型浮雕、浏览历史文物,在互动漫游中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内核,实现校史教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转变。
图1:VR数字校史馆
数字平台激活红色文化研究:让历史文献开口说话
学校坚持以红色资源科技赋能,历时5年完成《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14034个版面、8508万字、11万多篇文章的文献数字化工程,构建集保存、研究、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仅《红色中华》报的数字化就抢救性保存了300余张濒危原件。当前,学校正在进一步联合国内外图书、档案、博物机构及私人红藏者,持续不断地搜集整理延安时期的红色文献,并对其进行全文数字化;大数据驱动学术创新,通过文本挖掘与可视化分析,研究者可直观把握延安时期文献的历史脉络与研究趋势,该平台将为我校中共党史、延安学、延安文艺等特色学科建设,以及延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课题研究提供全新研究视角。例如,通过分析《解放日报》整风运动时期的版面数据,清晰揭示“实事求是”思想的传播轨迹;云端资源库赋能全国共享,学校着力打造国内最为丰富的红色资源收藏地和最为便捷的红色文献资源数字服务平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开展红色资源共享、党史研究协作、学术交流共建搭建了难得的平台。此外,学校正在研发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数智化学习平台”,着力打造延安十三年研究学术共同体,整理和数字化延安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实现云端汇聚。全国高校师生可在线调用资料,开展跨校协同研究,为全国高校提供延安精神研究的数字化支撑,推动革命历史资源从静态保存转化为动态传承转化,让泛黄的文献成为新时代育人的“活教材”。
图2: 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
图3: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数智化学习平台
数字化治理重构校园生态:让智慧服务贯穿全链条
延安大学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内涵式发展,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全领域升级。一是算力平台赋能科研转化。整合全校算力资源建成高性能计算平台,服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及秦创原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的创新生态,成为数字赋能成果转化的示范样本。二是师生服务实现云端升级。智慧财务系统实行“一键生成”管理新模式、“业财融合”业务办理新路径、“全生命周期,机器人自动审核”内控建设新局面,全维度贯彻“云端一站式”服务理念,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OA办公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全流程流转,效率提升70%以上,“网办大厅”整合20多个业务系统,80%的日常事务可在移动端完成,“云端办结,掌上审批”成为新常态。三是后勤管理迈向智能,“三位一体”云管理接入了智能传感器,破解停车难、能耗高等校园难题,从场馆预约到网络报修等,资源调度效率大幅提升,绘就了数字治理与文明校园建设的同心圆。
从红色教育的立体呈现到历史文献的数字重生,从教学科研智能驱动到校园治理的云端升级,延安大学以“数字+红色”双轮驱动,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育人范式。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中,这所扎根革命老区的高校正以创新实践作答,让延安精神通过数字化赋能,持续滋养青年学子的精神沃土,在时代浪潮中续写红色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