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 伟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本网讯 大型综合性美国华文媒体《侨报》在2013年12月15日出版的报纸中,发表了由该报特约记者王睿一采写的新闻通讯《中国高校的延安“身世”》。该文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延安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延安大学与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渊源关系,延安大学所形成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些精神、理念和特色突出的体现在了该校“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之中。
该文是中国新闻社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所做的系列专题报道之一。11月份,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记者王睿一专程来到毛泽东生活战斗过13个春秋的革命圣地延安进行采访报道,延安大学独特的办学情况,引起了她的注意和兴趣。通过沟通和联系,王睿一记者在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韩琳的介绍和陪同下,采访了我校校史办主任曾鹿平,并参观了我校校园、校史陈列馆和鲁迅艺术学院院史图片展,走访了相关学院和部分学生代表,通过整整一天对延安大学全方位的深度采访,撰写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海外华人华侨了解延安大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侨报》创刊于1990年,以着力向读者提供迅速、客观、准确、公正的中国大陆新闻,在众多美国华文媒体中独树一帜,被公认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强势华文媒体。目前,《侨报》业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在内的许多中国高层官员都接受过侨报的独家专访。
附:《中国高校的延安“身世”》
【侨报特约记者王睿一陕西延安报道】今年10月,延安大学校史办主任曾鹿平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层论坛,教育部2012年批准立项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汇报会同期举办。会上的发言者除他本人外,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学校,都是民国时期兴办的高校;而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那样的由中共一手创办的高校几乎无人到场发声。
曾鹿平认为,这多少有些不妥。“要搞清楚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哪里来,才能明白到哪里去。要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怎么能抛开共产党办大学这一块呢?”
2008年,曾鹿平一手负责筹建了延安大学校史馆,大量的图文史料和珍贵实物记载了延安大学70余年的发展史,也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脉络。靠近校史馆入口处的巨型展板上,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十几所重点高校都能在延安查到“身世”。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的大学是干部学院性质,并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我不同意。”曾鹿平说。他翻出了1944年延安大学成立时的院系设置和课程安排,“有3个院11个系,专业有经济、法学、农业、医学、机械等,还有文学和艺术,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班底。毛泽东在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就说,要‘办一所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学。’实际上,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按照延安大学的模式,按毛泽东的思路来建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国内的高等教育进行接管与改造。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作了方向性的规定,即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具体而言,除了在领导关系、院系设置、课程教材上进行调整外,1949年召开的华北京津19院校负责人会议上明确,“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曾鹿平认为,这里面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二是强调教育如何“做人”。“与西方教育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理念不同,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更有一种‘立身为公’的信念。”他说。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延安大学的校训历经几十年风云动荡,而今一如既往。
清晨六点钟,寒星闪烁。伴随着起床的广播声,延安大学上万名学生从学生公寓楼出发,跑步向学校体育场、窑洞广场等开阔地集中,开始了70年如一日的早操。教育部机关党校来延安培训的一位学员对此感慨不已:“在高校,我第一次见到万人一起出早操的盛况。”
“冬天的时候也会不想起床,不过习惯就好了。如果不跑操,一觉睡到七点半去上课,早餐也没时间吃了,脸也没时间洗了,反而提不起精神来。”延安大学建筑学院大二的学生李文友说。
“这就是延安大学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不光是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强健学生的精神品格,形成一种肯吃苦的务实精神。”同样从延安大学毕业的曾鹿平还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班主任常常大清早去宿舍掀他的被子。
实际上,这里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体会到延安大学在“做人”方面的培养。
“我们一入学就会组织大一新生统一参观校史馆,还不定期组织去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大礼堂这些地方参观,感受当年的生活环境和革命精神。我就是来了校史馆以后,觉得那段历史特别有内涵,每次给别人讲自己也很感动。”张肖萌是延安大学的本科生,入学后便自愿加入了校史馆的讲解团。
“除了入学教育以外,延安大学的‘两课’教育也比较有特色。”延安大学宣传部部长韩琳介绍。“两课”是中国高校统一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
“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我们特别重视。延安大学在这门课中加了6个学时的延安精神内容,并且抽出十几个学时进行现场教学,到张思德墓、枣园旧址等地,有时候也去农村进行实践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踏踏实实、立身为公的做人品格,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讲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韩琳说。
目前,延安大学70%以上的生源来自陕西省内,而学生就业也有半数以上面向省内的县市基层单位。
“跟许多重点大学不同,延大的学生们‘下得去’,这一方面是地方大学的定位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延续了延安大学服务基层建设的育人理念。”曾鹿平表示。
延安大学的学科设置有着鲜明的实用性特征。例如,延安大学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四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学制,重点培养高级通科医师人才。“医学院的学生主要去县市级医院就业,基层医院里面还是更需要全科医生。”曾鹿平说。
由于陕北地区富含油、煤等能源资源,能源化工专业也是延安大学的优势专业。“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很多都去了陕西靖边工业园,那里都是做能源化工的。”化工专业的周晓艳告诉记者,上过早操的她正穿过延大先锋广场,准备去教学楼自习。
早上八点钟的阳光掠过先锋广场,给广场上的碑文镀上一层金边: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解决。——毛泽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