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宇宁 核稿:曾鹿平 摄影:白 凯 编发:曹兴美
本网讯 6月21日至23日,由教育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延安大学主办,延安大学高教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当代大学精神历史研究高层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在校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向、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义遒,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研究”课题组组长胡显章,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历史研究组组长李义丹,我校校长崔智林、副校长许静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高教所、档案馆和教科院负责人,我校高教所、教科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1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许静洪副校长主持。崔智林校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学科建设、专业特色,以及我校在中国当代大学精神历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并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优异的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随后,胡显章、李义丹、王义遒就总课题进展的相关情况及要求,历史组的相关研究情况和要求,以及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研究相关理论问题,分别讲了话。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已有研究成果、“历史研究”部分的研究思路与内涵、《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历史研究》的编写框架与体例等进行了研讨。第一阶段,与会代表就中国传统大学精神进行了讨论;第二阶段,与会代表主要围绕提纲各部分研究内容、中国大学精神的渊源和特点、书院在传承大学精神的地位、晚清时期的大学、民国时期的大学、苏联大学对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的影响,特别是延安大学对新中国大学体制、机制及精神的影响,以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以来大学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传统大学精神,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大学、苏联大学、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高等干部院校之精神,是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的主要渊源,而又以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高等干部院校的影响最为直接与广泛,延安大学又是其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因此疏理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高等干部院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大学的精神与理念,是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三阶段,专家们先后介绍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整体进展情况、“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比较组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历史组组长李义丹作了总结发言。
“中国当代大学精神研究”是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相关学者、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的研究,项目分为理论组、历史组、比较组、实证组及综合组五个子项目,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崔智林校长全程参加了研讨,并发表了意见和观点。许静洪副校长等应邀参加了历史组与实证组的研究。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我校校史陈列馆、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抗大纪念馆及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
 |
崔智林校长致辞 |
 |
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