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衣鸿飞 高曙光 核稿:姚正宽 编发:党委宣传部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纪实文学《梁家河》以细腻的笔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自5月2日发行以后,我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中积极开展《梁家河》研讨活动,掀起学习热潮。
为了全力宣讲好“梁家河故事”,传播好“梁家河精神”,我校将《梁家河》作为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梁家河》一书,并号召广大学生党员把学习《梁家河》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座谈会、读书会、主题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交流心得,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复兴民族的梦想,把学习活动推向深入。同时在延安大学党员之家传媒中心微信平台上开辟学习专栏,积极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努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又红又专的大学生党员队伍。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杨辉说:“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提醒着我们,只有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才能从历史走向未来。 只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初心引领方向,使命呼唤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脚踏大地、扎根人民,追寻初心、激发使命的奋斗轨迹。” 党性信仰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基。在梁家河实现了从普通知识青年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转换。
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 ——文学院入党积极分子肖静说:“看完《梁家河》一书,我被这样亲切随和的文笔所展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所折服,他因百姓的好日子而开心,为百姓的发展而忧心,他是真真切切的爱着这个曾经滋养过他的地方。他与百姓的心连心,他自身的优秀品格,他拥有的超人的能力,是百姓爱戴他的真正原因。” 对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体验,但更深层次的则来自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热爱人民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 ——党员之家传媒中心陈彦均说:“学习《梁家河》一书,被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精神感动。他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当今社会,读书越来越重要,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在书本中找到自己的路。”“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在梁家河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
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外国语学院党员发展对象曹江说:“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挨饿的年代,但是却有人可以把他的一碗饭分一些给你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梁家河的乡亲们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仍能保持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这是最令人动容的,这是最令人难忘的。 ”以苦为荣,无私奉献。梁家河村民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们的印象中,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习近平同志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政法学院学生党建信息员赵伟说:“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知难而进,永不妥协。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他经受的“五关”,而最难的是跳蚤关。面对这些苦,习近平同志在自述中讲到:“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勇于开拓、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体育学院入党积极分子牛周静说:“困难是弱者的挡路石,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基层的困难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锤炼出他坚韧务实的优秀品质,也带给他更多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七年岁月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懂得更多的是发扬勇于开拓、艰苦奋斗精神!” 他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1974年8月,由他亲自施工,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建成本县第一口沼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