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赴维也纳演出纪实
郭 伟 兰天峨
2010年3月23日20点,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利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一支来自中国西北、身着陕北传统演唱服的合唱团,为欧洲观众和华人华侨演唱了《哪哒哒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三十里铺》等6首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民歌,并与奥地利“下澳洲”合唱团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同台演唱了3首外国歌曲。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合唱团先后5次谢幕。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支在金色大厅专门演唱陕北民歌的合唱团体。
一
对于每一个音乐学习者和音乐工作者来说,到金色大厅进行一次演出也许是一生的梦想。2009年11月中旬,由于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上的出色表演,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接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春季世界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组委会执行总监麦克·哈润先生在邀请函中说:“我很荣幸邀请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民歌合唱团参加2010年3月举行的第四届维也纳金色大厅春季世界音乐节。我们对贵校合唱团的了解表明,贵合唱团已成为很出色的一支团体,也是很少能达到来自维也纳男子合唱艺术总监杰拉德·沃思先生要求水平的一支合唱团。”
党委书记刘建德等校领导对这次邀请非常重视,并指示鲁艺学院尽快开始组团排练。合唱团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地再次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包括张建明、刘晓红、程琴和张金星等4名教师在内的40名合唱队员。从11月15日接到演出任务后,合唱团除个别演出外,每天固定排练6个小时,早晚各一次。40多天的寒假,大家只休息了半个月。很多家在外省市的学生,在家里呆的时间还没有在路上的时间多。正月初六,所有队员就全部返校继续开始了排练。大家心里都清楚在金色大厅演出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荣誉,但更多的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继而转化为动力,澎湃在每个队员的心中。排练期间,一位叫陈娜的学生因感冒发高烧好几天,每天都是早上排练,中午输液,晚上接着排练,但她始终不肯请假,硬是扛了过来。几位参加演出的教师也推掉一切活动,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排练之中,谁也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总是学生练多长时间,他们也练多长时间。
在4个多月的排练中,合唱团先后邀请陕西省音协常务副主席尚飞林,国家一级指挥、原陕西省合唱协会会长焦望曾,国家一级作曲李兴驰,原榆林市艺术团团长孟宗级,西安音乐学院留德博士冯存龄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歌曲改编、曲谱编配、动作编排和歌曲翻译等。这些专家竭尽自己之所能,给予了合唱团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党委书记刘建德、校长廉振民等领导多次过问合唱团的排练情况,并在合唱团出发前,与党委副书记高延龙,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庆利,副校长马海平、许静洪、张威虎、胡俊生、王延奇,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田伏虎和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亲临鲁艺学院排练厅,为大家加油鼓劲。
二
有人说,在维也纳,你在马路上碰到的任何一个人都会弹奏几种乐器,演唱几首歌曲。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和素养可见一斑。在这样一个音乐之都进行表演,任何的瑕疵都难逃观众的眼睛和耳朵。维也纳的观众,对音乐的挑剔是出了名的。
我校鲁艺合唱团一行48人,在团长、校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田伏虎,副团长、国际交流处处长吴卫东和鲁艺学院院长刘常喜的带领下,于3月21日抵达维也纳。22日上午和晚上,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与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进行了合排。这是近7年以来唯一一支与童声合唱团排练的外国合唱团体。排练中,童声合唱团指挥、本届音乐节艺术总监杰拉德·沃思先生从语言、技巧以及音乐的处理方面对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进行了指导。团员王亮回忆说,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但是却没有沟通的障碍,我们与童声合唱团成员间的交流就如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自由舒展;音乐是无国界的,那一刻,我们的体会如此强烈。
23日上午,合唱团在音乐圣殿金色大厅进行了1个小时的彩排。晚上8点,演出正式开始。合唱团刚一登场,融合了中西风格和陕北特色的服饰就赢来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合唱团先后演唱了《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三十里铺》、《酒瓶抱在怀》、《赶牲灵》、《黄河船夫曲》和《想你哩》等6首经过重新编排创作的陕北民歌。随后,鲁艺民歌合唱团与奥地利“下澳洲”合唱团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唱了《命运之神》、《春天》和《轮舞》等3首古拉丁语和古德语合唱歌曲。演出前,大家的心里都捏着一把汗,尤其在唱第一首歌的时候,生怕因为紧张而发生错误。刘常喜院长说,我们坐在台下,心里既激动又紧张,我们不知道欧洲观众会不会喜欢我们的演出,能不能接受我们的风格。演出的赞助商之一曹军民先生回忆说,当第一首歌唱完,他特别留心地观察前后左右欧洲观众的反应,看到他们抬高手臂鼓掌,表情真诚而热烈,一直悬在空中的心才放下。他狠狠地拍了自己的大腿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这辈子也忘不掉。担任第一首歌曲领唱的团员张金星回忆说,他在唱之前紧张得放不开嗓子,但想到这次大家来维也纳的不易和艰辛,以及合唱团肩负的使命,便不那么紧张了。后面的歌曲,一首比一首唱得好。3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全体合唱团成员在指挥李延俊、伴奏徐伟的带领下,在久久不息的掌声中,先后5次谢幕。刘晓红老师说:“演出完,我跟团里的学生们交流时,好多学生说唱《三十里铺》的时候,他们都掉眼泪了。”学生齐双双和王瑞萍在表演结束后,遇到一位满头银发的奥地利老太太,大概有八九十岁,由她的女儿陪着。老太太的女儿激动地对她们说,表演非常精彩,她母亲非常喜欢,并问能不能与她们一起合影。一位金发碧眼的欧洲姑娘在她的中国朋友陪伴下,一定要与合唱团的几位成员合影,在她们转身离去的时候,这个欧洲姑娘突然大声用生涩的中国话说:“我爱你,中国!”程琴说,那一刻,她感动得想哭。
三
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在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是中国民族和民间音乐在国外的一次精彩展示,也是提升陕北民歌在世界音乐界的影响、向世界展示中国陕北民歌独特艺术魅力的成功实践,更是我校传承陕北民间文化、凝练学校特色、探索教学思路、悉心打造品牌、进行艺术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实现了从延安到西安,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维也纳的破茧式飞跃。这次赴维也纳演出合唱团团长田伏虎在谈到出演的体会时说,演出的成功,表明学校党委立足陕北地方文化土壤,下大力气抓陕北民歌的挖掘、整理、研究,抓陕北民歌的教学和表演形式创新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标志着我校鲁艺民歌合唱团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实践、对外演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新的富有强劲生命力和鲜明特色的品牌。
“维也纳之行已经成为过去,我会继续努力,当好策划。”这是党委书记刘建德在合唱团赴维也纳演出归来举行的座谈会上的一句结束语。合唱团之所以有今天,和学校领导高瞻远瞩的定位、独特的理念、坚定的决心和开阔的视野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学校把继承、弘扬、研究和创新陕北民间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吸收、引进了一批专业和艺术人才,而且成立了陕北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鲁艺民歌合唱团,新建了占地面积9736平方米的星海音乐楼,为弘扬、发展、研究和创新陕北民间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凤筑巢,苦练内功,一切自是水到渠成。比赛、演出和对外交流的成功,成为对教学成果的最好检验。
维也纳并不遥远。金色大厅不仅回荡着我们的歌声,更回荡着我们的号角、信心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