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要闻

首页 > 延大要闻 > 正文

延大要闻

共和国“双百”人物评选揭晓我校两位校友榜上有名

分享

发布时间:2009-09-15

 

记者:郭 伟 编辑:校报编辑部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5日


本网讯 日前,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我校冼星海和郑律成两位校友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中榜上有名。

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标准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层优秀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和革命群众的杰出代表;坚决拥护和支持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著名民主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和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时间范围限定在1921年到1949年间。

冼星海和郑律成均为我校校友,曾先后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过,他们的许多代表作品都是在延安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创作的,如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延安颂》、《八路军军歌》等。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郑律成(1918~1976),中国作曲家。朝鲜族,原名郑富恩。1918年8月13日生于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1976年12月7日卒于北京。自幼学习音乐,1933年来中国,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同时从师学习声乐和钢琴、小提琴。1937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抗战胜利后回朝鲜任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1945至1950年,郑律成回朝鲜工作。在此期间,他谱写了歌颂朝鲜人民斗争和中朝友谊的作品。1950年在北京定居,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作品有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兴安岭组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合唱《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歌剧《望夫云》以及少儿歌曲《我们多幸福》等。

 

 

上一条:许静洪副校长等看望2009级研究生新生 下一条:陕西省教育厅稳定安全工作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