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燕凌 核稿:张彬
本网讯 9月1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312会议室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院长高布权、党委书记张彬、副院长亢鸽及全体教研室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马慧芳主持。

会议围绕课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设计、抗战精神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进行了讨论。高布权指出,讲好抗战故事与抗战精神是每一位思政课老师的重要职责,“纲要”课教师更应结合课程性质,把抗战精神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张彬指出,弘扬抗战精神要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既要讲好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要讲清楚抗战胜利是中国由衰败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郝琦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与会教师分别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围绕讲好本专题、更好地弘扬抗战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苏洁老师讲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是“游而不击”吗?》的示范课。通过课程观摩,与会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形式、课程设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最后,马慧芳老师在总结时强调,各位任课老师要深刻认识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认真消化吸收本次备课会的成果,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纲要”课的鲜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12日下午,教研室成员集体聆听了我院特聘教授黄正林老师所作的题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形成》学术报告。报告从中国共产党力主抵抗日本侵略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抗日救国方针的探索和形成、中国共产党开创华北抗日战场的新局面、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形成及发挥。报告史料详实、论证充分,使老师们对抗日战争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