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文学院王俊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分享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刘汉珍     核稿:侯业智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我校文学院教授王俊虎在《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日文艺评论版发表文艺评论文章《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文章以陕北乡土文学为切入点,通过对陕北著名作家梦野小说《土人人》的文本细读,构建了关于乡村现代化转型中文化存续的批评话语。文章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中篇小说《土人人》。第一,意象系统的双重解码。文章敏锐捕捉到“三弦声”与“风沙”的意象并置:前者作为陕北说书艺术的听觉符号,象征民间传统的活态传承;后者既是自然环境的写实,又隐喻现代化浪潮对乡土文化的侵蚀。这种“声音—物质”的意象对位法,暗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中灵韵消逝的忧虑,但通过“土人人”这一具象化载体,实现了对"灵韵"的本土化重构——当说书人的三弦声穿透风沙时,传统艺术反而在对抗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第二,叙事伦理的在地化表达。文章特别关注小说中“非典型英雄”的塑造策略。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说书人、匠人群体,通过“土人人”的拟物化称谓,完成了从被观察者到叙事主体的转变。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与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形成互文,揭示出乡土社会特有的价值评判体系。王俊虎指出,梦野通过“器物人格化”的书写(如三弦被赋予呼吸感),实际上重构了“人—物—土地”的伦理关系网络。第三,批评方法的跨学科融合。王俊虎的评论突破了传统文学分析的框架,引入人类学“深描”方法,将文本中的仪式描写(如说书前的净手焚香)视为文化记忆的具身实践。同时借鉴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剖析小说中“窑洞—舞台”的空间转换如何成为传统与现代性协商的场域。这种多学科交融视角的运用,使文艺评论本身也具有了“文化研究”的样本价值。

《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既是对特定文本的解读,更是对“新乡土写作”方法论的一次有益探索。当多数评论聚焦于城乡二元对立视域时,王俊虎通过“生命交响”的隐喻,为理解乡村变迁提供了更具张力的阐释框架——传统不是被保存的标本,而是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重组的动态过程。《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是王俊虎教授继《延安文学经验的当代承传——以陕西文学为中心》《文学批评视域中的陕西文学经验》两部学术著作之后,持续追踪陕西本土著名作家文学创作的又一精品力作。

王俊虎文艺评论文章《乡村变迁中的生命交响》,发表于《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日第6版

https://news.gmw.cn/2025-10/01/content_38323545.htm



下一条: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申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