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特别报道

宝塔山下,延河为证:一场红医精神的青春接力


——延安医学院2025级新生“认知·传承·实践”入学教育纪实

分享

发布时间:2025-09-28

作者:罗世乾 严盼盼    核稿:葛彬


本网讯 九月的延安,天高云淡,宝塔巍然。延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一段跨越时空的医者誓言。920日至25日,延安医学院以“白求恩”为名,以“红医精神”为魂,为780余名本科新生铺开了一幅“认知·传承·实践”三位一体的入学教育长卷。

第一章:致敬——生命之种,希望之光

9月20日,世界骨髓捐献者日。阳光洒进礼堂,也照进每一位医学新生的心里。几位平凡的“希望英雄”站上讲台,讲述他们从犹豫到坚定的捐献历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真实的颤动与最终的选择。“以生命拯救生命”,这句话在那一刻不再是口号,而是沉甸甸的使命。

台下,780枚“希望英雄”徽章在胸前闪亮,780张“医学生誓言卡”被郑重写下姓名。致敬,从这一刻开始,融入血脉。

第二章:实操——手心相印,生命时速

田径场上,模拟急救场景紧张有序。924日,延安市红十字会的专业教员与“白求恩医疗服务队”的学长学姐们,带领新生们直面“生命第一课”。
 
“按压要深、要快!”“AED开机,贴片,听指令!”16个小组,17名教员,从心肺复苏到创伤包扎,从理论讲解到情景模拟,00后新生们第一次在假人身上实践“生死时速”。
 
“我第一次把‘人’救活了!”临床7班的杜欣怡眼眶发红,“比高考放榜还激动。”技能上手,更入心。

第三章:传承——一盏油灯,百万字情

9月21日,马霄纪念馆。土炕、煤油灯、手写病历……樊霞老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将“三无教授”马霄三十载扎根陕北的岁月娓娓道来。
 
当讲到马老90岁高龄仍捐献遗体时,灯光暗下,只有誓言在黑暗中回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许多学生悄悄抹泪。那一刻,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盏灯、一支笔、一辈子的坚守。

第四章:朋辈——微光成炬,讲堂不眠

连续三晚,阶梯教室灯火通明。“白求恩”微讲堂里,高年级志愿者带着半身模拟人,用15分钟演绎一场“生命救援”。没有说教,只有演示与互动;没有距离,只有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
 
“原来学长们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一名新生在笔记上写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五章:数字——数据背后,青春奉献

13场活动、40小时服务时长、8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数字是冷静的,但“白求恩红”是炽热的。它不仅是马甲的颜色,更是信仰的底色。

第六章:展望——扣好首扣,走红医路

“这只是一个开始。”学院党委书记葛彬说。下一步,“红医青年宣讲团”将走出校园,“宝塔山下小课堂”将开进社区、乡村。理论与实践结合,认知与行动同步,新时代的“红医答卷”正在书写。

从白求恩到马霄,从骨髓捐献到CPR实操,从理论课堂到田间地头——延安医学院用一场沉浸式的红色启蒙,为00后医学生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博爱奉献与艰苦奋斗在宝塔山下交汇,红医精神,正以青春之名,薪火相传。



上一条:红色育人映初心——历史文化学院多维开启新生入学教育 下一条: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深耕红色沃土,打造红色育人示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