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邦路 核稿:董庆来
本网讯 9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可靠性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可靠性工程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延安文化交流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以“可靠性赋能智能制造”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王延峰、科技处处长白宗文等出席开幕式。
13日上午,年会开幕式在延安文化交流中心求是学堂五楼东报告厅举行。王延峰在致辞中指出,系统可靠性研究对国家重大工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介绍了我校在该领域的学科布局。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求,在装备可靠性、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本届年会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王延峰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可靠性工程作为保障国家重大装备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其作用愈发关键。本届年会实现了延安精神与工程技术的有机融合,为推动中国特色可靠性工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可靠性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晓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系统可靠性研究需突破传统范式,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西南财经大学肖辉教授以“面向技术与资源约束的系统维护管理研究”为题,提出了基于多源调整的系统维护方案;北京理工大学赵先教授从工程实践出发,作了“载荷调节策略可靠性建模与优化”的报告;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董庆来教授结合陕北能源产业实际案例,分享了“复杂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载荷调节策略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年会设置了多个平行论坛,来自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踊跃参与,汇报并交流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届年会还特别策划了“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组织与会专家赴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就如何推进学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多项共识。
本届年会的成功承办,有效推动了我校复合学科体系建设。学校将充分吸收会议成果,重点培育学科交叉新兴方向,为西部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智力支持。此外,年会的举办不仅为系统可靠性工程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彰显了我校“立足革命老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定位,对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